天然植物枸杞在运动营养与抗疲劳中的潜力与机制
一、引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和运动负荷增加,使得疲劳成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长期疲劳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及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疲劳活性物质,成为运动营养与健康促进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在传统中医药中被视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上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枸杞提取物含有多糖、黄酮、甜菜碱、类胡萝卜素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衰老和神经保护等多方面生物学效应。其中,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s)被认为是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在运动相关健康中的作用,尤其在缓解疲劳、增强耐力和改善运动后恢复方面的潜力。本文将从枸杞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抗疲劳与增强运动健康的作用机制、实验与临床研究证据、安全性评价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二、枸杞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物学特性
枸杞果实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不同组分在缓解运动疲劳、维护运动健康方面的作用机制各具特点。其中,枸杞多糖(LBPs) 作为核心功能成分,约占其干重的5%-8%,由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及葡萄糖等多种单糖残基组成,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同时增强线粒体能量代谢效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进而改善运动适应能力;黄酮类化合物具备良好的抗氧化与抗炎活性,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脂质过氧化,有效减轻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甜菜碱是枸杞中重要的抗疲劳成分,能促进脂肪酸氧化分解,减少运动过程中乳酸的堆积量,从而延缓疲劳发生;类胡萝卜素(以玉米黄质及其酯类为主) 不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与眼部保护功能,还可辅助减轻运动引发的氧化损伤及炎症反应。综上,枸杞提取物依托多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及多靶点调控机制,为运动健康提供了天然且全面的支持。
三、枸杞提取物缓解疲劳的作用机制
枸杞提取物在抗疲劳和增强运动健康方面的作用机制复杂,主要涉及能量代谢、氧化应激调控、乳酸代谢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环节。
3.1 改善能量代谢
肝糖原与肌糖原是机体运动时的核心供能物质,当糖原储备消耗殆尽时,机体易因能量供给不足陷入疲劳状态。枸杞多糖(LBPs)可通过激活糖原合成相关酶的活性,促进肝脏与骨骼肌中糖原的合成与储存;动物实验证实,摄入枸杞提取物的小鼠,其肝糖原储备量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力竭游泳时间延长20%以上,充分体现其在维持运动能量供给中的作用。
3.2 抗氧化作用
运动过程中机体有氧代谢速率加快,会伴随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生成,过量ROS会攻击细胞膜磷脂,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并诱发疲劳。枸杞提取物中的多糖、黄酮等成分可协同作用,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增强机体清除 ROS 的能力,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减少氧化损伤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3.3 乳酸代谢调节
高强度运动时骨骼肌因供氧不足启动无氧代谢,导致乳酸大量生成并在血液与肌肉中堆积,而乳酸堆积会引发肌肉pH值下降,干扰酶活性并刺激神经末梢,产生肌肉酸痛与疲劳感。枸杞多糖能激活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该酶可催化乳酸转化为丙酮酸进入有氧代谢供能,加快血液中乳酸的清除速率,实验显示运动后补充枸杞提取物可使血乳酸峰值降低15%-20%,有效缓解疲劳症状。
3.4 免疫功能调节
长期剧烈运动易导致 “运动性免疫抑制”,表现为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下降,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失衡,增加机体感染风险。枸杞提取物可通过调控免疫信号通路,提升NK细胞的细胞毒性活性与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调节IL-2(促进免疫细胞活化)与TNF-α(抑制过度炎症)的分泌水平,维持运动后的免疫功能平衡。
四、动物实验与细胞研究证据
4.1 动物实验
在动物实验层面,多项针对小鼠的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枸杞提取物的抗疲劳功效。在耐力评估中,经不同剂量枸杞提取物灌胃处理的小鼠,其负重游泳力竭时间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延长,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趋势,直观体现了其对整体运动耐力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的生化指标检测显示,处理组小鼠肝脏中糖原储备量明显升高,血乳酸和尿素氮水平下降,表明能量利用效率和代谢水平得到改善。此外,抗氧化指标分析表明,枸杞提取物能上调小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同时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从氧化应激调控角度为其抗疲劳作用提供了内在机制支撑。
4.2 细胞实验
在细胞研究领域,进一步揭示了枸杞提取物抗疲劳的分子机制。在过氧化氢(H₂O₂)诱导的骨骼肌细胞或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添加枸杞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受损细胞的存活率,通过减少活性氧(ROS)的积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破坏,这与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抗氧化效应形成呼应;此外,研究发现枸杞提取物可调控AMPK、PGC-1α等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促进受损线粒体的功能修复与能量代谢效率提升,为机体在运动中维持能量供应、延缓疲劳提供了细胞层面的机制解释。
五、临床研究证据
尽管枸杞提取物的临床研究尚处初步阶段,样本量与研究深度有待拓展,但已有部分试验显示其在疲劳改善与运动健康中的积极潜力。一项针对健康志愿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连续4周补充枸杞汁后,受试者的主观疲劳评分显著降低,运动后的精神萎靡感减轻,整体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为其抗疲劳功效提供了初步临床依据。在运动相关领域,小规模临床试验也呈现出积极趋势。研究发现,枸杞补充可提升受试者的运动耐力,加快运动后的身体恢复速度,同时减少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发生及程度。针对运动员群体的观察还显示,枸杞补充有助于维持高强度运动后的免疫功能稳定,降低因运动引发的炎症反应,为运动人群的健康维护提供了有益参考。
六、安全性与合理应用
枸杞作为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长期食用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有研究表明,在常规剂量范围内(一般为每日10–30克干果或相当剂量的提取物),枸杞的使用整体上安全可靠。然而,仍有个别报道提示,部分个体在摄入后可能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这提示在特殊人群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此外,枸杞中的部分成分可能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例如有研究发现其可能影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代谢和疗效,因此在药物治疗期间使用枸杞或其提取物需谨慎。在运动健康干预和日常保健应用中,应结合人群特征、运动强度及个体健康状况合理确定剂量,并加强对可能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其在抗疲劳和运动表现改善中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七、总结与展望
枸杞提取物在缓解疲劳和增强运动健康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能量代谢、清除氧化自由基、促进乳酸代谢及调节免疫等功能。大量动物和细胞实验为其抗疲劳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初步临床研究亦显示积极效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局限:临床规模小、证据质量有限,不同活性成分的具体作用及协同机制尚不清晰,在不同运动类型和人群中的效果差异也需进一步评估。此外,长期补充的安全性和剂量反应关系仍需明确。未来研究应结合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及组学技术,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应用和功能食品开发多层面深入探索,以推动枸杞提取物在运动健康领域的科学应用与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Peng Y, Zhao L, Hu K, et al. Anti-fatigue effects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 and effervescent tablets by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ra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 23(18): 10920..
[2] Vidović B B, Milinčić D D, Marčetić M D, et al. Health benefits and applications of goji berries in functional food products development: A review[J]. Antioxidants, 2022, 11(2): 248.
[3] Zhou X, Xu S, Zhang Z, et al. Gouqi-derived nanovesicles (GqDNVs) inhibited dexamethasone-induced muscle atrophy associating with AMPK/SIRT1/PGC1α signaling pathway[J].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24, 22(1): 276.
[4] Antonelli M, Donelli D. Health-promoting effects of goji berries (Lycium barbarum): A Literature Overview[C]//Biology and Life Sciences Forum. MDPI, 2024, 40(1): 1.
[5] Liu Y, Feng Z, Hu Y, et al. Poly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natural edible and medicinal sources as agents targeting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4, 256: 12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