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球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寻求有效降糖药物的过程中,传统中药显示出巨大潜力。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在传统中医药中常被用于清热解毒、益气健脾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绞股蓝的降血糖作用日益受到科学界关注。绞股蓝提取物中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皂苷类、多糖类和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降血糖作用,且具有不良反应小、资源丰富等优势。本文旨在系统综述绞股蓝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活性成分、代谢特性、作用机制、药理研究及安全性证据,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为绞股蓝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二、活性成分及代谢特征
绞股蓝降血糖的核心物质基础包括三类关键成分:
2.1 核心成分
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含 80 余种达玛烷型皂苷(如 Ginsenoside F2 ),结构类似人参皂苷,是调控胰岛素分泌与信号通路的核心物质。
绞股蓝多糖:通过抑制 α- 淀粉酶、α- 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黄酮类(高圣草酚、鼠李秦素):分子对接显示,高圣草酚与糖尿病关键靶点(如 MAPK8、PIK3CA )的结合自由能(-16.58 kcal/mol)优于二甲双胍(-15.11 kcal/mol),提示更强的靶点调控潜力。
2.2 代谢规律
皂苷类成分经肠道吸收后,在肝脏代谢为次级苷;多糖类在肠道经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辅助调节糖代谢。目前绞股蓝提取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剂型影响较大,缓释制剂研发仍处探索阶段。
三、绞股蓝提取物降血糖核心机制
绞股蓝提取物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降血糖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糖吸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3.1 调控胰岛素信号通路
激活PI3K-Akt通路:助力肌肉、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动物实验中葡萄糖摄取提升35%)。调节AMPK通路:减少肝脏生成葡萄糖,降低空腹血糖,同时增强线粒体功能、提高能量代谢效率。
3.2 促进胰岛素分泌
绞股蓝皂苷(如Phanoside)可按剂量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体外实验中,4mg/mL提取物使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释放量提升8倍,还能通过上调PDX1等标志物,保护β细胞存活。
3.3 抑制糖消化酶
抑制α-淀粉酶:绞股蓝多糖对该酶的抑制率达阿卡波糖的50%,延缓淀粉水解为葡萄糖。抑制α-糖苷酶:体外实验显示,提取物对该酶的抑制能力(IC₅₀=42.8μg/mL)优于阿卡波糖(IC₅₀=53.9μg/mL),可延缓蔗糖、麦芽糖分解吸收。
3.4 抗氧化与抗炎
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降低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MDA下降40%);还能抑制NF-κB通路,减轻慢性炎症,保护胰岛细胞和血管内皮,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如血管病变)。
四、药理研究进展
4.1 体外与动物实验
糖代谢调控:糖尿病模型小鼠经绞股蓝提取物处理后,空腹血糖降低 25%~30%,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改善 15%~20%,同时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显著下降。
并发症缓解:通过抑制 iNOS 活性减少 NO 过量生成,缓解糖尿病血管病变;调节肠道菌群(如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丰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紊乱。
4.2 临床研究现状
目前仅小型临床试验支持其降糖潜力:如 2 型糖尿病患者每日补充 300 mg 绞股蓝皂苷提取物,12 周后空腹血糖下降 12%,但存在样本量小、剂量未标准化等问题,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仍待开展。
五、安全性分析
短期安全性:动物实验与小型临床中,每日剂量≤1000 mg 时,仅 15% 受试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如腹胀),无严重肝肾毒性报道。
潜在风险:长期安全性数据缺失,需关注皂苷类成分的蓄积效应;与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联用时,可能增强降糖效果,需警惕低血糖风险,建议在医疗监护下使用。
六、总结与展望
绞股蓝提取物通过皂苷、多糖及黄酮类成分,经多靶点机制发挥降血糖作用,包括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糖苷酶活性、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抗炎抗氧化等。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调节血糖血脂的效果,但尚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未来可深化单体研究:解析高圣草酚、特定皂苷(如 GP3、GP4 )的精准作用机制,开发靶向降糖药物;推进临床验证:设计多中心、大样本试验,明确有效剂量、适用人群及长期安全性;
优化制剂与联用:开发缓释制剂提升生物利用度,探索与益生菌、降糖药的协同方案,推动天然产物向临床转化。
参考文献
[1] Yeo J, Kang Y J, Jeon S M, et al. Potential hypoglycemic effect of an ethanol extract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in C57BL/KsJ-db/db mice[J].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08, 11(4): 709-716.
[2] Gao D, Zhao M, Qi X, et al. Hypoglycemic effect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saponins by enhancing the Nrf2 signaling pathway in STZ-inducing diabetic rats[J].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 2016, 39(2): 221-230.
[3] Huyen V T T, Phan D V, Thang P, et al. Antidiabetic effect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ea in randomly assign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 2010, 42(05): 353-357.
[4] Su C, Li N, Ren R, et al. Progress in the medicinal value,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J]. Molecules, 2021, 26(20): 6249.
[5] Yassin K, Huyen V T T, Hoa K N, et al. Herbal extract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decreases hepatic glucose output in type 2 diabetic goto-kakizaki ra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IJBS, 2011, 7(2):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