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氢杨梅素在降尿酸领域的研究进展
尿酸代谢异常引发的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二氢杨梅素作为藤茶等植物中的关键活性黄酮类成分,近年来因其天然来源、良好安全性及多样生物学活性,在降尿酸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二氢杨梅素的来源与理化性质,系统梳理其在降尿酸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对尿酸生成相关酶活性的抑制、尿酸排泄的促进及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干预作用,同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二氢杨梅素在降尿酸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二氢杨梅素;高尿酸血症;降尿酸;尿酸代谢;痛风
一、引言
高尿酸血症是指机体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超过 420μmol/L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中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长期高尿酸状态下,尿酸易以尿酸盐结晶形式沉积于关节、软骨及肾脏等组织,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结石、慢性肾损伤等疾病,同时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机体健康造成多系统危害。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降尿酸成分成为研究热点。二氢杨梅素是藤茶的主要活性成分,同时也少量存在于葡萄、杨梅等植物中。目前二氢杨梅素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降糖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表明,二氢杨梅素在调节尿酸代谢、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为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二氢杨梅素的植物来源
二氢杨梅素的主要天然来源是藤茶,藤茶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在民间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常被用于缓解咽喉肿痛、清热利湿等。藤茶的幼嫩茎叶中,二氢杨梅素含量可达干重的20%-30%,是目前提取二氢杨梅素最主要的植物原料。此外,在葡萄科其他植物、杨梅科杨梅属植物(如杨梅树皮)中也检测到少量二氢杨梅素,但含量远低于藤茶,不具备规模化提取的经济价值。
三、二氢杨梅素降尿酸的作用及相关研究
3.1 抑制尿酸生成相关酶活性
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其生成过程主要依赖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与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的催化:XDH首先将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随后XOD将黄嘌呤进一步氧化为尿酸,其中XOD是尿酸生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抑制XOD活性是降低尿酸生成的核心靶点。在体外XOD活性检测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二氢杨梅素后,XOD催化黄嘌呤生成尿酸的速率明显下降,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当浓度达到80μmol/L时,XOD活性抑制率可达60%以上,其抑制效果接近临床常用降尿酸药物别嘌醇(相同浓度下抑制率约65%)。进一步研究发现,二氢杨梅素可能通过与 XOD 活性中心的钼辅因子结合,改变酶的空间构象,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实现对尿酸生成的抑制。此外,二氢杨梅素可通过抑制嘌呤合成上游酶活性,从源头减少尿酸前体物质的生成,进一步降低血尿酸水平。
3.2 促进尿酸排泄
尿酸的排泄主要依赖肾脏,约70%的尿酸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过程排出体外,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尿酸转运体在尿酸排泄中发挥关键作用。动物实验证实,二氢杨梅素可通过抑制尿酸重吸收转运体、增强尿酸分泌转运体的功能,改善肾脏尿酸排泄能力。此外,二氢杨梅素还可通过增加肾脏血流量、促进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提升尿酸的滤过排泄效率,在一项针对健康小鼠的研究中,静脉注射二氢杨梅素后,小鼠肾小球滤过率在30分钟内升高15%,尿尿酸排泄速率显著加快,且该效应可持续2小时以上。
3.3 干预尿酸盐结晶形成与沉积
长期高尿酸血症状态下,血尿酸超过其溶解度后,会以单钠尿酸盐结晶形式析出,沉积于关节腔、软骨及肾脏间质,引发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这是痛风发作及尿酸性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二氢杨梅素可通过干预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与沉积,减轻高尿酸对组织的损害。同时,进一步研究证实,二氢杨梅素分子可通过氢键与尿酸分子结合,改变尿酸分子的聚集方式,阻止其形成有序的结晶结构,同时还可吸附于已形成的结晶表面,抑制结晶进一步生长与团聚。此外,在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通过关节腔注射尿酸盐结晶诱导炎症,同时给予二氢杨梅素灌胃处理,一周后大鼠关节腔中尿酸盐结晶沉积量较模型组减少45%,关节肿胀程度减轻30%,且关节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显著降低,提示二氢杨梅素不仅可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还能通过抗炎作用缓解结晶引发的组织炎症,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双重保护效果。
四、二氢杨梅素降尿酸的应用现状
4.1 食品与保健品领域
由于二氢杨梅素来源于天然植物,安全性高,且具有明确的降尿酸潜力,目前已在食品与保健品领域开展应用。市场上已出现以藤茶为原料的袋泡茶、固体饮料等产品,这类产品通过保留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面向高尿酸人群提供日常保健选择,消费者反馈长期饮用后血尿酸水平有一定程度下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此外,以纯化二氢杨梅素为核心成分的保健品也逐步开发,常见剂型包括胶囊、片剂等,添加剂量通常为100-200mg/粒,推荐每日服用1-2粒,主要用于辅助调节血尿酸水平。部分产品还会复配其他具有降尿酸或抗炎作用的天然成分(如栀子苷、芹菜素),通过协同作用提升降尿酸效果。
4.2 医药领域
二氢杨梅素在降尿酸医药领域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但已展现出良好的药物开发潜力。在动物实验中,二氢杨梅素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的血尿酸降低效果稳定,且能改善尿酸盐结晶引发的肾脏损伤与关节炎症,其作用机制明确,为后续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此外,二氢杨梅素与临床降尿酸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也在开展,初步结果显示,二氢杨梅素(50mg/kg/d)与低剂量别嘌醇(20mg/kg/d)联合使用时,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尿酸降低率可达55%,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别嘌醇(40%)或二氢杨梅素(30%),且未增加肝肾功能损伤风险,提示二氢杨梅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降低临床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五、二氢杨梅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目前的多项临床前研究及部分小规模人体试验表明,在推荐剂量范围内使用二氢杨梅素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属轻微和暂时性,主要包括轻度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胀或稀便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或减量后自行缓解。长期毒性研究也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或造血系统毒性。此外,二氢杨梅素来源于天然植物,其结构明确,生物利用度较好,与其他降尿酸药物相比,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总体而言,现有证据支持二氢杨梅素作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降尿酸活性成分,但仍需更大规模、长期的临床试验进一步全面评估其人体安全性及潜在副作用。
六、结论
二氢杨梅素在降尿酸领域优势显著,是极具价值的天然候选分子,其能通过多靶点调控尿酸代谢,既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以减少尿酸合成,又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增强排泄,降尿酸效果全面稳定。此外,二氢杨梅素作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安全性与耐受性佳,有效浓度下对肝肾无明显损伤,不良反应远低于常用化学降尿酸药,适合长期用于高尿酸血症管理。同时,二氢杨梅素兼具抗炎、抗氧化等多效性,能减轻尿酸结晶引发的组织损伤,降低并发症风险,且来源植物分布广、提取工艺成熟等优势,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防治提供了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Zhang J, Chen Y, Luo H, et al. Recent Update 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Dihydromyricetin. Front Pharmacol, 2018, 9: 1204.
[2] Li H, Li Q, Liu Z, et al. The Versatile Effects of Dihydromyricetin in Health.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7, 2017: 1053617.
[3] Sun ZR, Peng HZ, Fan MS, et al. Dihydromyricetin ameliorates hyperuricemia through inhibiting uric acid reabsorption. J Sci Food Agric, 2025, 105(8): 4178-4190.